设计大咖说 | 设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力量
发布者: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日期:2022-03-17
浏览次数:573
分享到:
< 返回列表

“每一次的技术改变都会推动新的知识与新系统的组合、变化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设计学知识系统也在不断地增补完善。”

——潘长学


潘长学.png

潘长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产品设计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教育部工业设计国家人才培养实验区负责人,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在第四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雄安设计论坛上,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针对设计学科的发展发表了以《设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力量》为主题的演讲,与大家一起探讨设计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服务。



HIDW

当代中国的设计活动



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物联网平台下发挥自己的一些贡献,这使得设计的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微信图片_20220316140344.jpg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美国艺术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超过36000人,英国重点培育的艺术人才超过一万人。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如果将视线转回国内,我国艺术专业的招生目前占据高考招生的10%,约有50余万人。我们的艺术专业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文化产业更为先进的发达国家,这对大学教育来说是一种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潘长学认为,大学需要考虑到所处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当地文化和优势资源以及相关行业趋势来找到人才培养的分工方案。


微信图片_20220316140218.jpg


西方的设计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在不同时期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审美性、市场性、技术性、社会性、文化性。也就是说,西方的设计理念是处于一个逐步发展的状态。


而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经济是跨越式发展,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的设计理念发展变化也非常快,这导致了设计学科的课本内容远远落后于时代。


潘长学认为,在设计开始关注文化性的当下,我们需要思考注入到产品中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我们的工业生产、技术以及社会伦理等等都致力于让中国变成一个美好中国,那么美好中国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学设计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HIDW

设计学学科与设计能力



设计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引进了所有学科门类的知识,有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与此同时,设计学也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潘长学谈到,每一次的技术改变都会推动新的知识与新系统的组合、变化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设计学知识系统也在不断地增补完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是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对设计学而言,就需要组织科学的设计知识,系统解决不同场域的和谐问题和效率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316140404.jpg


设计能力的培养上,潘长学总结了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学的学生应该要注重美学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形而上的美。对于设计能力来说,心、脑、手的转换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地动手去画、去创作。第二,设计的知识是不间断的,要注重设计问题延伸出来的知识深度与信息广度。此外,不断进行实践问题的验证、重视情感与情感表达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向自然学习这几方面也都是培养设计能力需要做到的部分。


5555.png


如今,设计的范围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涉及到社会能力问题,效率问题,安全问题等等其他方面,所以设计无所不在。潘长学指出,设计师要学习理解工程语言,设计语言要逐渐和工程语言对接,这样才能和工程师、科学家共同完成一项新的设计对象。



HIDW

设计活动的“时尚”



许多学者认为时尚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应当被批判。但是潘长学认为对时尚不应该一味批判,需要看到时尚发挥的积极作用。


时尚是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后,等级观念由绝对等级发展成至上而下的消费距离,在消费社会下的政治、文化、技术驱动下形成的强大场域。过去农业社会依靠等级可以解决差异化问题,在工业社会,特别是消费社会以后等级变成了消费等级。消费等级浸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都装着对时尚最基本的认知,所以对于时尚来说不能够仅仅用社会的伦理、奢华、公平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66666.jpg


时尚在经济社会中的商业附加值最高,时尚也是现在社会艺术家参与最活跃的载体。潘长学认为,时尚具有推动文化快速传播的能力,如果我们放弃了这样一个阵地,对中国文化传播是不利的,因此设计需要关注时尚,在设计活动中需要有创造时尚、引领时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