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虎
TEMP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主持建筑师TEMP创始人金智虎(Howard Jiho Kim)出生于美国洛杉矶,2007年于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获得建筑学位。他曾带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室团队,也曾作为项目建筑师任职于MAD建筑事务所。除了在中国的设计实践之外,他还在韩国国立艺术大学中任教数载,并于韩国国立博物馆展出个人艺术作品,曾被《人民日报》、《哈尔滨日报》、《韩国朝鲜日报》、《安邸AD》、《Icon》及《卷宗Wallpaper》等众多媒体广泛关注。2018年,TEMP成为“Position 有方”特别报道的年轻建筑事务所。2021年和2023年均入选《安邸AD》“AD100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榜单。于2023年荣获Iconic Awards德国标志性建筑奖。建筑实践代表包括X美术馆、百得利集团总部、云艺术中心、颂艺术中心,进行项目包括韩国三星美术馆配套、崔各庄艺术中心、D1艺术中心等。
Founder of TEMP, Howard Jiho Kim, was born in Los Angeles, and has earned his architecture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2007. He had previously led a studio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and has worked as a project architect at MAD in Beijing. Besides practicing in China, he has taught for years at universities such as Kore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and exhibited at galleries and museum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His works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various media, from People's Daily, Chosun Daily, AD, Icon to Wallpaper. Featured as Position's 2018 Young Architects, the studio has completed and conceptualized projects for cultural organizations, corporations, residences, and art installations. 2021 and 2023, the studio was selected as 100 AD's most influential architects in China. The studio was awarded Iconic Awards by the German Design Council in 2023. Key completed works include X Museum, Better Life Group Headquarter, Cloud Art Center, Soul Art Center. The studio's on-going projects include Samsung Hoam Museum Glass Pavilion, Cuigezhuang Art Center, and D1 Art Center.
《设计连接文化》
你好,我叫金智虎。我是美国出生的,但是我父母在韩国,我在中国北京待了十多年,我的中文不完美但是我尽量用中文表达我的意思、故事。我是建筑师,我是在北京有一个建筑公司叫TEMP,我们是比较年轻国际化的团队。下次你们到北京,北京有很多项目我们设计的。
其实刚刚洪老师讲的故事一样,他也跟在日本、美国、韩国的几个普通地方的连接。我也是一样,其实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各个不一样的人到雄安一起讨论,也是一个今天我想说的主题。我觉得其实设计本身就是设计的功能就是连接很多文化、很多理念、很多想法和包容一些不一样的差异。
所以今天我想通过我的故事给你们看我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是第一个项目我在韩国做的,在太古附近一个特别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这么大,他们差不多有50个乡村。这是我15年前做的项目,那个时候我在韩国教学生。我们要去改造一个老房子,这个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这个地方最年轻的人是45岁,没有一个小孩,20岁的人都没有,30岁的人都没有,大部分是七八十岁,过了二三十年这个地方就没有了。因为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做项目一般的房子都空了,类似这样的地方。
我们去改造了这个房子,这个大概几十年没有人住过,本身是一个200多年的房子。我们去想怎么改造这个房子,我觉得改造成很舒服的人能进来生活,就是特别的难以。就是一个太理想主义的想法,因为现实上其实韩国很多人都想搬到首尔、釜山或者海外去发展,不会去那么小的地方发展。怎么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城市其实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能不能这个房子回到大自然,变成一个花园。因为人有了更好的机会,其实会走的。但是这些大自然会很长时间带着在一个地方,所以这个房子改成一个三颗树的房子。为了几颗树活在这个里面我把这个房子拆了,因为树需要水、阳光,跟人不一样,我们是需要一个密封的空间,需要空调。但是自然需要通风的,需要水的。
做这个项目我是觉得特别的新颖,这是我二十几岁做的第一个项目。我特别欣慰我第一个项目能体验一个设计能给到一个小地方一种变化,因为我们所谓的设计和特别是建筑和这些空间,都能带来这个社会的变化。可能有点大的、小的都会有变化。但是有的时候很难,皮肤上能感觉到。因为那个可能是特别小的一种变化,但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很多邻居天天看为什么你要做这个房子要干什么,通过几个月的过程会跟他们变成好朋友,做完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会去看看他们特别开心,就是年轻人会来看他们。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所以这个虽然是个小项目,一个不是那么大的项目,但是接了一个小广场变成了聚会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个小地方他们每天公共的活动都在这个里面办,所以这个对我来说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
我到了北京开始做了我自己的工作室,前几年我们在北京奥森公园做了一个非常小的项目,我们的场地在右侧。奥森公园是一个北京最多人来跑步的地方,每天几万人或者几千人每天很多人,所以很多人跑步。但是他们缺这个配套设施,没有地方能洗澡,没有地方能存包等等。它是一个纯粹服务跑步人的一个公共建筑,那么我们这个空间是很简单。其实这个我会说几次,但是我们东方的建筑、西方的建筑是一个院子的概念。我们中间是个空的,这个空的能带来一个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能变化。可以变成一个市场,也可以变成一个运动的地方,也可以变成一个小孩玩的地方。
所以我们根据围绕一个中间空的地方去拍在这个地方,我们尽量做很多拱形包括后面的,因为奥森公园很漂亮,打造的环境非常漂亮。怎么这个建筑不挡住后面的公园。因为正好在入口,如果非常大会挡住后面自然的环境。
其实这个庭院的概念是连接我们东方所有的,北京的故宫也是,韩国、日本的都是,都是一个院子我们东方的建筑是一个院子,是一个相同的。中间是个空的,因为是空的有未确定性的空间,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放任何东西。
但是也不是纯粹东方的一个想法,西方叫广场。一个院子会绕着空的地,这个地能有这个地方的各种活动。就是一个,所以今天我想说的,我们在雄安今天韩国人中国人,但是我们很多也有普通文化的差异,但是你本质上是非常多我们的理解和偏见,其实都是相同的,都是有连接性的。
包括我做的这个奥森公园的设计本身是拱形的一个结构,拱形也是在西方几千年的建筑,包括现在建筑都会出现最基础结构性的形态。我们特别选择用这个不锈钢的环境反射这个,根据环境的变化会变化。本身是一个洗澡的空间,所以带了一点你可以扫码付钱自动水会出来的功能。我们在隔壁我最开始做到这个部分,是一个拉伸的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因为是公共建筑,必须服务所有人,年轻、年龄大,男的女的等等很多拉伸器械都是一个固定的高度,你可能太矮了或者太高了不方便。我们怎么去服务包容性的一个,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曲线的。
我们过几年去看看,其实很多时候玩的很开心,所以我们喜欢做这样的设计。
韩国有一个地方叫户外美术馆,就是在一个场地,这个项目是进行中的项目还没有完成。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再一个山上。这个空间我们想做一个美术馆的配套,这个场地本身很漂亮,所以我们去思考怎么尽量这个建筑看不到。
尽量的进到这个房子内,所以我们故意这个房子放到最后面,你必须得左转、右转、上坡才能找到这个房子。所以我们设计的在最后面,你基本上看不到,有一个墙体(英)。
你进到这个房子内往外看就是会看到整个项目的主人公就是作品的环境。通过这个跟刚刚奥森公园一样,通过这种进去的面会反射外面的环境到室内,其实这个概念是非常东方的概念,很多东方的建筑你必须内部往外看,那个比外面看建筑更重要。
他是再一个比较高的地方你能看到下面的空间,就是场地。看他作品是非常的漂亮,我们设计的房子是非常简单、矮的。非常宽的一个盒子,主人公是在前面院子空间会变化。因为韩国跟北京一样,有非常鲜明的春秋,夏天和冬天。其实韩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古建筑,也是一样类似的空间概念。这个建筑非常矮在后面,前面的空院子整个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两年前在798做了一个艺术空间,我们做了很多美术馆、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和美术馆本身是非常公共的一个空间。因为他们的展览必须很多人来看,虽然他们可能我们做的很多私人美术馆,但是他的功能非常的公共。这个美术馆我们本身在798的德国建筑立面本身是个工厂,他很多往北的窗户。然后他很多非常舒服的(英)会进到那个空间内。
所以我们做的非常简单的动作,就是尊重原有的结构,下面弄了一个。我们设计就是下面的空间,为了解决现在的功能。因为是空调,展览空间需要照明等等。
这个空间最大的特点我们是玩光的,因为建筑的核心是光线的表达怎么进来,怎么给这个空间这个生命力,怎么能打动进到空间人的精神。因为现在的艺术馆和美术馆,我觉得越来越很大的功能。是因为现在有宗教的人不是很多,信佛、信基督等等。但是我们生活还是需要被安慰,需要找一种更高精神的需求,很多人去美术馆、艺术馆,跟艺术家交流,然后找这种,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现在很多美术馆,我认为变成一个城市的(英)。
所以这个空间很多,各种不一样光的表达。自然光也有很多,人造照明也有很多。这是他们每几个月有展览,一些展览的照片。因为他是公共建筑会有很多活动,其实是跟我们一直说的概念一样,这个空间本身是大而空的空间,能包容很多不一样的活动,能有很多的可能性。
这是我们做的最少项目只有15平方米在上海,是一个喝茶的空间。他是用碳化木头去做的,这个项目是从侧面看是镂空的,但是正面看是类似于一个实体的。是为了光和时间的变化,空间会一直变化。因为他是一个喝茶的空间是一个日常的场景,你每天可以喝茶,但是你每天喝茶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在一种能打动我们灵魂的空间。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想法可以变成(英)。所以就是这个空间有一些人会去,为了冥想为了喝茶,为了朋友有交流。
这个项目左边的环境非常漂亮,坐在里面往外看会有那种感觉。
这是最后一个项目我想给你们看这个项目很特别,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在鸡西在黑龙江这是非常特别,因为他是靠着俄罗斯跟北朝鲜也很近。我的爷爷是从北朝鲜来的,他们是二战南北分开之前他们往南逃走了。这种故事在韩国太多了,你的爷爷或者奶奶是小时候在朝鲜出生,从南往北或者从北往南等等。
我们到了鸡西这个项目跟韩国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地方我们去看朝鲜族,还有很多朝鲜族在那边生活。也是跟我第一个在韩国做的项目一样,都是年龄很大的,年轻的朝鲜族人在鸡西都不在鸡西,他们都去韩国都去大城市工作。那边一个特别小的村子都是七八十岁年龄大的朝鲜族,他们会韩文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跟他们沟通。
这个项目是一个本来当地军队工厂的改造,他们有抗日的一个时候,现在几十年没有人用了,所以变成了荒地。这个也是,我们一直说城市的概念。他是有一个栏杆几十年没有人进去,但是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变成自己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怎么打开这个连接到作品的一些城市。现在的状态是这样,已经树林是完全覆盖整个区域,其实这个概念就是在美国的(英)就是一个城市的中间,有一个类似于一个概念。但是完全被任何地方都能进去的,他能辅助这个城市能变成一个非常公共的区域。
所以我们这个项目的想法就是做很多入口,从各个地方都能进到这个园区内,内部的功能会变成公共的空间。比如说展览、广场等等。然后能给到这个小地方换给到这个城市的著名。
所以这个项目还没办成,我们会这样去打开,本来是一个独立的墙体我们会打开会做很多景观的处理,然后这个景观和建筑去融合。他比如说砖楼是本来的一个厂房,这些混凝土是一个建筑,一些公共的人到这里演出。这是最后的一个,所以我今天想问一个问题结束我今天的故事。
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你来的地方,然后未来都是到一个地方。会遇到各种不一样文化、各种不一样想法。我们怎么去理解这的差异,怎么去包容这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做设计的核心,我觉得你没有这个文化的连接是不能去创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