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

赵华森

上海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2035创新空间执行负责人

赵华森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曾任职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曾聘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专家。他的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与未来出行服务体系设计、智慧城市中的数字艺术与设计。他的作品曾参加意大利米兰三年展、法国圣埃蒂安国际设计双年展,德国肯普滕艺术之夜双年展、塞内加尔达喀尔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光州设计双年展等。

guest is introduced
演讲内容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创新空间在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进化双循环,设计驱动与创新共赢。

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有一些对阿斯顿·马丁非常熟悉,有一些可能未必熟悉。像我是80后,有一些跟我年龄相近的人这个电影一定看到过007,接下来马上也要上映新的一部007。在007当中詹姆斯·邦德,永远的作家,就是经典的阿斯顿·马丁,从当年的DB5到今天阿斯顿·马丁最新款,我们看到阿斯顿·马丁它的IP形象深深的和詹姆斯·邦德进行深入捆绑,大家一想到阿斯顿·马丁一定会想到有责任干,扬善除恶这样的一个形象。我们看到这就是阿斯顿·马丁和詹姆斯·邦德这样的IP形象深度捆绑之后推出的一系列车型。

阿斯顿·马丁是一个英国的豪华车企,他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为什么要在上海做他们海外第一个工作室呢?这个可能是在座很多同行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阿斯顿·马丁来讲他在中国的销量是在全球各个市场当中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对马丁来讲他们非常想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一些审美趣味,他们的一些真实的需求,而不是远在天边远在英国去揣度思考中国的消费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因此在2018年就在我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旁边非常小的一个弄堂里我们共同成立了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3025的创新空间。提到这个创新空间一定要隆重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空间的两位创始人,一个是阿斯顿·马丁拉共达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创意官Marek教授。还有一位当时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院长,现在已经兼任同济大学的副校长娄永琪先生。当时娄永琪老师在我们校周边有一个NICE2035街区,那个就是未来生活实验室街区,当时他把这样的一个街区实验室愿景说给Marek先生的时候,Marek先生一拍即合,所以说就在这样的一个街区我们成立了阿斯顿·马丁这样一个创新空间,这是2018年10月份也就是几年前的今天,那个时候我们的开幕仪式,在当时娄永琪教授也授予Marek客座教授。

Marek先生非常棒,多次往返英国和中国给学生们带来非常精彩的讲解,同时和同学们进行共创的活动。近两年非常遗憾由于疫情的原因Marek先生没有这么方便的亲临到我们的教学现场。这是我们创新空间的现场,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很多人来到这边会说这是一个4S店吗?这是一个展厅吗?其实都不是,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空间,是同济大学和阿斯顿·马丁合作基于社区的研发中心。我们会看到储物柜里面放的都是一些小的零部件,这都是我们在上课当中给同学们的一些教具,包括上面摆的这些材料都是Marek教授使用的材料。

这个空间使用之后迅速成为了一个景点,国内很多的朋友单位,包括一些机构领导都到访我们的创新空间,当然还有海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来到我们的空间和我们进行深入交流。

这是我们空间顶部真实的一个样貌,在新闻上看到房东乐开了花,为什么很贵的阿斯顿·马丁选择在上海一个很穷的社区开设首先家海外设计实验室,当时很多人就会把这样的图片放到网上去,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弄堂里呢?它是有责任感的一家企业,它是有骑士精神的,愿意让自己和这些社区居民深度融合在一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个阿斯顿·马丁创新空间生活在陆家嘴,生活在这个老社区的人门有自信迈入这个4S店吗?可能没有,其实我们和社区进一步的互动,让生活在社区里面的居民和孩子们能够深度感受到阿斯顿·马丁品牌精神,包括在我们设计当中他们也深度参与其中。

这个创新的双循环是按照我们娄永琪副校长对NICE2035实验室的定位,娄永琪校长当时说到用足大学的人才、创意、科技、资本和转化支撑,聚焦未来生活方式,设计思维驱动,从需求出发,从用户出发,用生活实验室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小而互联的跨学科整合和逆向创新项目聚焦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所以说我们看到这里面有两个循环,一个是校内循环,大家如果对同济大学比较熟悉会了解到同济大学是综合类以工科见长的学校,我们学校内有其他非常棒的专业学科,像人工智能、材料等等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们通过这样一个马丁实验室首先打通校内各个学科的循环,同时打通外循环,这个外循环大家经常会看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循环,但是我们这里面多了一个循环那就是社区。

我在楼下呈现的展览内容,大家看到马丁今天怎么不展车了,我们看到的很多车都是已经量产过的,我们今天更多是把实验室的一些原型给大家带来。这就是我们构建的合作系统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我们阿斯顿·马丁创新空间作为一个核心,驱动上海非遗和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三方的互动,具体的项目基于非遗织绣以及智能织物智能座舱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项目?首先马丁的品牌非常适合做非遗织物的应用,为什么?它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定制,当然我们做其他车辆购买的时候也有一些定制化的服务,但是马丁的服务叫做Q定制,如果对007电影系列非常熟悉的朋友们会知道里面有一个Q博士,詹姆斯·邦每次出去要跟人PK的话,Q博士会帮他做很多的装备,他会根据用户进行一些非常棒的定制化服务。

对于非遗来讲,大家平常所看到的非遗比如以刺绣为例可能是绣一个钱包或者衣服上的小挂件,这种它的应用场景还是相对传统。我们大学有一个好处,王奇老师是研究智能织物的,我们把非遗刺绣和织物智能相结合,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课题,智绣未来出行、智能织物、非遗创新三者融合。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过程,非常遗憾Marke先生因为疫情没有来,同时我们请非遗的专家讲刺绣,也了解一些智能织物的工艺。

这是自然交互的一个设计作品,大家都开车,假定开车窗,传统意义上是做一个开关,我们希望做一个新的input,非常有艺术感的刺绣纹样,当然这个纹样是可交互的,这还远远不够,它一定是美的,我们要和中国的传统纹样相结合,做了非常多的尝试。这是我们带同学们一起做的,上面是可以产生相应颜色的变化,这个部分控制音量,通过滑动可以控制车辆的声音,这个位置是控制车窗,通过上下抚摸滑动的方式控制车窗。

还有一些同学他们做的是这样一个构想,未来我们买的是一辆车还是机器人?我们想把它定义是一个家庭的伙伴,更像是我们的一个宠物,我们和宠物是怎么交互的?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是把它当做一个车,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些交互方式和对于一个宠物,我们想一下家里的小狗是不是抚摸,是不是进行轻轻的一个拍打,我们做了一个缩小比例的模型,这都是我们带同学们一起做的,比如说未来的智能钥匙当你放到车上的时候就对车进行启动,当你抚摸它的时候,轻轻拍打它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像宠物一样的互动关系。还有一些同学是把安全带做了新的交互,安全带我们很少进行深入设计,因为我们都是向前坐的,但是在L5级如果进入到这样的驾驶阶段,不需要驾驶员了,很多时候是大家面面相觑,这个时候安全带就会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界面,我们也是对它进行进一步设计,也是融合了一些传统纹样,这个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信息承载的界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纹样,可以和很多的信息和一些新的应用场景相勾连起来,这都是用刺绣的一些丝线所实现的信息传递。

这是我们课程最终的汇报,又谈回到社区,我们仍然会非常关心社区的孩子们,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一些想法和社区里的孩子进行分享,当然他们没法进行编程,所以我们做了非遗动手的小活动项目。上面这个就是非常经典的DB5那辆车的形态,我们还做了很多CMF的设计,比如说根据中国市场推出了相应的颜色色彩设计。当然我们不是关起门来,我们仍然和社区的孩子们互动,让他们去畅想,未来他们做一个车外面色彩颜色设计的时候,他们会是什么样的设计,这都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亲子教育和我们的教育深度融合互动,在课堂上我们会把一些关于CMF的设计理念深入浅出的传达给这些孩子们。

当然我们还做一些跟艺术相关的设计。大家知道阿斯顿·马丁他的车有95%的车仍然留存于世,为什么?因为他的车当做艺术品一样来打造,我们根据阿斯顿·马丁非常具有动感,运动的赛车跑道流线做成一个立体雕塑,但是影子是阿斯顿·马丁的车标。这样的一个光影艺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内部,我们还是和社区居民进一步进行互动,把马丁最新的DBX开到社区来,跟周围的居民共同做一些光绘的活动,跟社区的居民和孩子们讲述马丁对极致品质对美和设计上的追求和一些设计理念。这个活动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带回去自己创造的光绘设计。

我接下来要谈的我们还做了一些和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相关的,我本身除了是这个空间的负责人之外我也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产品服务体系的老师,很多问题在我们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当中都是在聚焦解决的,并且产品服务体系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硕士学位,如果大家对前几位嘉宾谈到的问题想进行一个深入研究,可以和我们进行学术上的合作。

我们在这个里面也做了一些相应探索未来城市服务于出行。我们在一个老社区里面,这是我们实验室周边的环境非常典型的上海老社区。我们在构想以后是否可以打造一个没有车,没有建筑师的城市,因为以后都是靠算法来规定你今天出行的轨迹,载具是什么?就是一个移动的工具,空间和空间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平和,通过算法在某一个时间进行平和,我们构想了一个City  without  cars  and  architects未来的服务体系。人可以不出门,但是可以根据这个模块服务去找它,或者模块和模块进行一个拼接,大家不需要设计标注,是根据需求,迅速的进行相应匹配,。这组同学设计的作品也获得了比赛的金奖。

除此之外我们的社区里面还有很多的实验室,比如说声音实验室我们也和他们做了深度的合作。这是非常经典的阿斯顿·马丁DB11它的发动机声浪,大家都知道这个声浪都是经过设计的,进入到智能化或者电动化时代传统的发动机声浪就消失了,有一些厂家是通过按一个音响模拟这样的声音,我们想是否可以通过声音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把它做到界面上,或者3D打印出来成为一个摆件或者应用到真实的空间当中。

因为时间原因,包括一些知识产权的原因,我们空间还有非常多优秀的设计就不在这里进行汇报了。回到我的开题进化双循环,设计驱动创新与共赢。再一次强调我们不仅是跟大学、企业进行深度互动,也跟社区进行深度互动,就像雄安,我们如何和雄安这座城市和周边的人们进行深度的互动,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一天在马丁工作室待到很晚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小学生放学了,路过我的门口,他说叔叔我可以进来看吗?我说可以,他就来到了我们的空间,我非常认真的跟他介绍我们在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小孩子懵懵懂懂,但是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在他有效的心灵种下一个小小的种子,让他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对极致,对唯美有追求的一个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