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

泰昂

维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泰昂毕业于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计算机相关设计专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他服务于包括苹果、华为、索尼、LG、思科、德意志银行等在内的多个大型跨国集团,从零开始建立并带领多个全球性设计团队,建立软硬件解决方案以及商业产品创新。对复杂技术项目的热爱,加上先进的3D设计技术、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促使泰昂为想要解决现实生活需求的客户提供更优化的全套产品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工业设计,3D打印,基于大数据、 人工智能的用户体验设计。

guest is introduced
演讲内容

主持人马哲星:我是今天圆桌对话的主持人马哲星。本次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城市共创,设计的无边界化。从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布创立,我们目睹了一座伟大的城市如何从掌上到底上,雄安新区全市倡导规划先行,因为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尝试,已经出现了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尝试中改进,设计如何参与城市建设中,不仅在于设计如何引领城市外在改变,更多的是让进入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对于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以及自信心进行引领。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是关于疫情我们说到很多的,特别想要再次强调一点,疫情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人之间要有距离,我们说到了城市共创,我们雄安怎么样去考虑环境人和人之间距离的问题,有没有具体的一些例子,在城市的设计当中考虑到具体的问题。

 

麦克·帕特: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雄安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规划。我之前说到很多的一些空间是人的空间,我的答案非常简单,创造更多的空间就可以了,一个绿色的和蓝色的区域,同时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距离,这样也解决社交距离的问题,这是我提供的一个方案。

 

埃尼亚·哥伦布:我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不是一个景观设计师,所以我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因为我们也经历了疫情的影响,空间不仅是个人使用的空间,更多的灵活性。这样的一个疫情在未来可能经常会出现,人类的共性,怎么样去管理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人空间的使用,更多的是怎么样提供更多的灵活性,我们作为设计师的一种方式不是把人们隔开,生活的部分还是可以继续下去。

 

罗多维科·贝尔纳迪:疫情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社交距离,但是想一想我们怎么样进行未来的城市设计,不管有没有这个疫情我们要重新去思考,当我们设计的时候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因为在中国城市越来越拥堵,在有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的城市已经想要区建设一些其的区域,新的街道,我们说到设计的技术,新的技术运用,在我的演讲当中也提到了怎么样进行空气的净化,这个城市本身就可以对细菌和病毒进行净化。

 

泰昂:说到距离,当我们距离太近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朋友就要很近,这个城市不仅仅是要重新进行设计,不仅仅是疫情的原因,还要让我们的城市重新设计是因为我们想要让这个城市更宜居,更绿色。我是一个景观设计师,从我的角度我认为疫情很快会过去,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很长的保持社交距离,但是我们还是有机会每一年对于这个城市进行再设计。几位演讲人也分享了很好的一些例子,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慢速进行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是普通的市民,我们更多以一个系统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设计城市的时候以我们的形式去参与到这个城市的过程当中,新的交通形式可以去设计新的活动,还有居住的区域,我们必须要考虑提升我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的活动,考虑到活动的高质量。

 

主持人马哲星:非常感谢,麦克在你的演讲当中,我想重复一下你所讲的一些内容关于居住的。你说到绿色和蓝色的区域可以整合到一起,你说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想法,说到低科技的这种智慧性的城市,这个社区尊重人们的宜居,并且去减少这样的差距,我的问题非常的具体,这样大家可以有一些收获。

我们怎么样在雄安这个地区打造社区,我们可以去尊重这样的宜居性,并且改造新区建立低科技,但是智慧型的城市。

 

泰昂:我们说到了很多的空间,特别是疫情之后信息获取的可及性,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有价值,帮助人们可以去管理,非常快速的一些变化。社交当中的人们,我们不想跟我们的家人隔离,即便是短期的都不想这样做,我们怎么样让人们有信息的可及性,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在这样一个疫情的大环境下怎么样这样做。

 

罗多维科·贝尔纳迪:在城市当中人们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不要仅仅考虑数字,我们要考虑生活方式,总的社会文化就是活动吧,我们会给社会带来区别,带来差别,人们如何带来灵感,包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带来灵感。

 

埃尼亚·哥伦布:说到智慧城市我们讲到技术或者低科技含量的智慧城市,我们更多的聚焦于技术,当然技术需要改进人们的生活,不是说我们不绿,包括绿色和蓝色的概念我们都是喜欢的,你说到智慧城市是一项大的部分,有些人说我做了照明等等让它可以自动开关,这就是智慧城市,不是,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最终的范围,至少在我们看来,你可以看到我第一个视频里面是从绿色和蓝色开始的,水,绿色的环境、树木、天空,其实是从天空拍摄看我们的愿景,那就是说技术需要帮助我们改善人们的生活,人们需要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城市里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这种生态式的生活,有很多新的材料。当我们做施工的时候,甚至材料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如果你做更多的研究你比较好奇,你可以找到的。

个人来讲我主要是关注设计和科技,主要是我在斯坦福读了硕士学位,专业就是创新,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就开始更好的理解。之前只是讲设计、美观,但是现在我理解了,技术是需要设计的,,因为技术会让人们觉得害怕,这是什么?不行不行,机器人在做这个,机器人它可以是非常漂亮的,可以创造一些东西出来,比如说进行空气的清洁这是我们已经做了,同时我们考虑人让它变得更桥梁。

 

泰昂:是的,我完全同意,我觉得技术应该是实用型的东西,而不是从上来指挥我们,我们不能被技术所取代,我们成为自己工具的主人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在雄安有非常好的机会来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各个不同的城市,三维,甚至包括六维、七维的城市要考虑各个不同的方面,这是我想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强调这一点。

 

主持人马哲星:你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吗?生态这方面的,有技术,我们还要进行相应的设计。

 

罗多维科·贝尔纳迪:我设计了一些智能的家私,一般来讲家私就是一个家具是一个死的产品,放在房间里面起装饰的作用,无论是奢华还是普通的,我们想要把技术融合进来给它更多的功能,有时候是成功的,有时候没有那么成功,这是我们需要找到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可能没有这方面实际的需求,我们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对于有些产品有些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的效果,把它删除就行了,这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是一套系统,这就是我的经历。

 

主持人马哲星:因为这个话题是讲共创,大家有没有什么样的例子或者建议给我们分享让雄安新区可以借鉴,政府、机构、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共创,包括院校、学生等等进行城市规划,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或者例子吗?

 

麦克·帕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直在想我们叫做被宠坏的一代,我们有技术,有专有的知识做大的东西出来,有这种全球的愿景,我做一个比喻水管理,我们知道如何搜集水把它放到管道里面进行污水的处理,洪水的处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趋势把一些东西的规模减小,不要强调技术性,我们要考虑微技术,讲到水现在我们叫做小的集水区我们用本地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说水可以应用大社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讲到了屋顶的绿色,你的第一个问题讲的我们如何创造更多的空间给人,其实就是多样化多元化,让尺度变得更小,微型小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否具有技术含量。

我在想一个景象,比如说像素那个图片,这种小的东西即使它是非常大的想法,我们之前已经习惯了大东西,接到什么都是大的,大的住宅区、商业区、开发区等等,我觉得我们作为设计师要带来多样化,把体验进行最大化,就是你刚才讲的要做到不同功能集中在一个产品上,把多元化最大化,融合在所有的设计里面,把不同的社区,包括政府机构融合在一起,小尺度但是做很大的东西,我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水管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有几个小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提升效率做一个大的水管过来,把所有的水收集起来,它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尺度下,就是小尺度周边很多人都可以做的。

 

主持人马哲星: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泰昂: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和开放的观念,一定要考虑人,无论他有什么样的背景身份,这些人是在空间里面生活的,对于他们来讲在这个空间里面有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我们如何进行很好的规划,我们要投资,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我们都是设计师,我们要遵循典型的比如说标准的包豪斯方式的设计,我们利用研究的方式方法识别问题,把这些问题我们做一些低成本的原型设计,我们不用高科技,就用纸、笔、胶水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看看是什么样的空间、场景,也许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果,你可以邀请来自各个方面的人,大家都可以到这个房子里面测试一下这个原型产品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面进行场景的表演,这是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在所有的空间找到他们的痛点,我们把痛点进行特征化,再进行多次的迭代,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不光是政府,政府很重要,但是生活居住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也许他们也会有一些反馈,有时候如果不要轻别人可能会盲目起来,我们希望有一个更全方位的帮助我们进行设计。

 

主持人马哲星:确实是包容式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感谢所有的嘉宾,感谢你们的时间,感谢你们的分享,希望可以激发雄安新区这座新城市的建设,谢谢。